每經記者 嶽楚鵬⠦𗨨蘭素英⠀
北京時間3月6日淩晨,國內AI技術團隊Monica在X平台用英文發布了通用AI Agent——Manus,似乎試圖通過“出口轉內銷”引發“DeepSeek效應”,即先在海外掀起熱潮,再席卷國內市場。
Manus發布後,大量中文自媒體迅速關注,部分用詞還特別誇張——“驚豔全球”“國運級別成就”,熱度也迅速蔓延。
一時間,全網都在求邀請碼,以至於邀請碼一度炒到了數萬元。對此,不少人質疑,Manus與其說是技術奇跡,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稀缺性炒作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(以下簡稱“每經記者”)注意到,盡管國內的討論熱火朝天,Manus在國外科技圈卻鮮有波瀾。盡管Manus澄清稱,采用邀請製完全是因為服務器容量不夠,但也並未很好地平息爭議。
除了對宣傳方式的質疑,還有用戶對Manus的技術提出了疑問,認為沒有新意,更像是一個“超級縫合怪”,而且算力成本過高,並不能支持真正的通用。對此,有業內人士對每經記者稱,封裝套殼大模型形成產品,也是有商業價值的。畢竟要自己做大模型,所花費的財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夠承受的。
Manus大火,不隻是吸引了媒體,還吸引了科技巨頭們。每經記者在探訪初創公司蝴蝶效應(注:有市場消息稱,Manus是由蝴蝶效應研發的產品)期間,就偶遇了一位來自國內頭部科技企業的人員。
該人士告訴記者,高層已經下了“命令”,必須與蝴蝶效應方麵接洽,所以自己和同事們這兩天都在想方設法聯係蝴蝶效應公司的人。
但有人認為,Manus的發布是一場提前策劃的營銷,因為大量自媒體在相似的時間使用了相似的內容對Manus進行了宣傳。而且,部分自媒體的宣傳用詞特別誇張。
有科技博主認為,Manus的傳播堪稱移動互聯網的經典模版複現:邀請碼饑餓營銷+KOL尖叫體測評+借勢其它明星產品(這次是綁定 DeepSeek)。
每經記者注意到,在這些自媒體中,確實有人提到,是受公司邀請進行測試的。不過,也有科技博主表示,就他所知,頭部博主並沒有收錢。
Manus官方也解釋稱,之所以采取邀請碼機製,是因為服務器容量有限,不得已而為之,服務器資源完全是按照在行業裏發一個demo的水平來準備的,不曾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。
實際上,每經記者注意到,OpenAI和微軟的AI搜索功能在最初之時也是采用的邀請製。
每經記者還發現,Manus在國外的熱度並沒有這些自媒體所吹捧的那麽高,雖然也有少量外國用戶在網上求Manus的邀請碼,但大部分是中文用戶在討論。
截至發稿,Manus在YouTube上的發布視頻觀看量為5.1萬次觀看,僅181條評論。在X上的發布推文瀏覽量35萬次,但僅有430條評論。熱度並不像中文互聯網上討論的這麽高。
對於Manus在國內國外“兩重天”的分化表現,有業內人士是這樣對每經記者解釋的:可能是沒有找到國外的KOL支持,如果產品沒有KOL關注,熱度就是起不來。
有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,Manus團隊在國內的公關支持是由負責的,他們就是主做KOL的,可能這就是國內熱度起得快的原因。
然而,藍色光標向每經記者回應,公司相關團隊未曾參與這次事件的策劃和執行,目前與Manus團隊尚未有基於營銷推廣層麵的聯係。
Manus官方也稱,他們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。
此前,Manus的官方X賬號(@ManusAI_HQ)被短暫凍結。之前加密貨幣市場出現了Manus同名加密貨幣,並且波動極大,有網友懷疑是Manus團隊下場割韭菜。但該賬號已於3月8日恢複正常。Manus首席科學家和聯合創始人季逸超第一時間公布了這一消息,並重申:“Manus從未參與任何加密貨幣項目、代幣發行、區塊鏈首發等。任何有相近名稱的虛擬貨幣,其聲稱與我們有關的提法都是虛假的。”
除了營銷,外界對Manus的產品也有疑問。
有內測用戶反饋,Manus的金融分析模塊依賴單一數據源,複雜任務仍需人工幹預,與官方宣稱的“全自主”不符,“工程優化遠未達到宣傳水平”。所謂的通用能力在單項上的表現並不能與其他專項Agent媲美。
另外,有人認為,Manus並沒有什麽技術含量,算不上是創新技術。例如,名為@aigclink的用戶稱,Manus從能力上看,就像compute use+虛擬機+artifacts+內置一批Agent的綜合產物。
根據電話會的說法,騰訊5月份會推出一個和Manus類似的產品,字節和阿裏也會有類似的產品發布。
就在今天,開源模型中也出了一款號稱Manus開源版的OpenManus。不過,這個項目質量不是很高,據體驗者報告,生成速度不快,更像是之前OpenAI的operator開源版本Open operator。而Manus是在雲端服務器上操作。
但哈希增長(HashMatrix)的聯合創始人龐舜心並不認可“Manus沒有深厚技術壁壘”這一說法。他認為,產品雖不是100%像demo那麽好,但依舊讓他佩服。“從monica到manus是量變到質變,是產品從堆砌走向品質。產品是有用的技術。”
研報稱,Manus AI底層由多模型驅動,通過高效的工程化編排,有效滿足了Agent交互過程中的規劃、自主、準確三大核心需求,標誌著Agent應用實現Action環節的關鍵突破。
有不願具名的AI界業內人士向每經記者表示,封裝套殼大模型形成產品,也是有商業價值的。畢竟要自己做大模型,所花費的財力不是一般公司能夠承受的。“普通人搞不清楚,一看到封裝就覺得有毛病。大模型就那麽幾家,不封裝應用也沒法做,”他表示。
他同時提到,AI Agent可以封裝調用其他的模型,這沒有問題。但是如果封裝了別家的模型,卻當成自己的來宣傳,就是涉及道德問題。
對此,Manus的創始人肖弘在幾天前的播客訪談裏也曾提到,未來模型技術並不一定會成為技術壁壘,相反,品牌才是護城河。因為,未來有一天模型放緩後,不同模型之間的差異不會那麽大。對於獨立開發者來說,最好的方式就是關注用戶,然後相信別人的模型。
有程序員表示,Manus現在呈現出來的工作流程,成本難以想象,並不能實現真正的通用。
網傳Manus一次任務就需要消耗2美元,而類似於Manus的編程特化版Agent Devin的月訂閱價格是500美元。
近日OpenAI被曝計劃推出的“博士”級別的Agent每月收費可能高達2萬美元,主要麵向希望補充軟件工程師或醫學研究人員的用戶,尤其是願意為大規模自動化支付高價的企業客戶;可用於軟件開發的Agent每月收費1萬美元;麵向“高收入知識工作者”的Agent每月收費2000美元。
之所以這麽貴是因為Token消耗問題,參考DeepSeek的API文檔中給出的標準:1個英文字符約等於0.3個Token。1個中文字符約等於0.6個Token。如果是以DeepSeek-R1為基底的Agent,每百萬Token輸出的價格為2.19美元。單次命令響應的輸出消耗在1000個Token左右(即回答一個難度適中的數學問題),而有科技博主推測Manus一次複雜任務就會消耗百萬Token甚至更高。
如果按照目前的算力消耗數據和其他競品的價格橫向對比,Manus這樣的消耗也隻能是企業用戶能夠承受,普通用戶可能消費不起。
而每經記者在試用Manus時就體驗到了算力不足的問題。由於服務器資源的緊張,任務多次中斷,錯誤信息顯示為服務器負載過高。
記者就算力消耗問題詢問了Manus團隊,但暫未得到回應。有業內人士也對每經記者表達了對其算力成本的擔憂,認為就Manus目前的狀態,大規模商業化可能還比較遙遠。
不過,認為,Manus或將標誌著通用Agent商業化元年到來。Agent瞄準和替代的絕不僅是傳統軟件市場,而是以萬億美元計的服務市場。通過將服務轉化為軟件(Service-as-a-Software)的模式Agent為代表的應用模式將創造遠超傳統軟件的價值量。
封麵圖片來源:Manus官網截圖
顶: 473踩: 63751Copyright © 2019 Powered by 特斯拉股價連續七周下跌,創上市15年來最長連跌紀錄,光明正大網
评论专区